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受到深刻的教育感言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爱的教育感悟20篇读后感

爱的教育的读悟如下: 看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容写得十分真实,看得入神入肺。

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经有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

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

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穿衣洗脸,督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烧,问寒问暖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无法形容的爱。

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

读了的故事,我认识到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

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

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

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互相的尊敬。

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表率,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

这要求家长要从日常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

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别人。

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

这一点对我同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流。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

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该从他的衣着,而是应该从他的行为。

只有关心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有时候友情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

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并不孤单。

书中着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述了他怎么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

它告诉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

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爱心。

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像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等多个地区,出现的严重的特大灾害,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是那么的顽强,对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敬仰,这一切的一切,同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力量,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不少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

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之处。

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呵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

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取到无穷的动力与爱……我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回报祖国的。

写入对教育的感悟

做了几年教师后,反思教师这项职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面向自己内心不断审视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在教育中不断获得心灵感悟的过程。

以下是我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个环节--默写课文,我采撷出三朵花絮,三个场景,也是三个教育的片段,三种教育的启示,与大家一起共勉。

高一时我接手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对于课文默写这一环节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对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了一番,中心意思就是要求学生默写要体现出真实性,不要出现打小抄的现象。

结果怎样呢

请看:学生甲,默写课堂上,这已是第二次默写《过秦论》了,所有未过关的同学坐在教室的前三排,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笔尖在纸上划动的声音。

突然我察觉到他的异常,笔尖飞快的在纸上飞跃,一丝慌乱的余光扫向我所在的位置,我发现了“猎物”,故意在教室转了几圈后,出其不意悄无声息的站在了他的身后,不出所料,默写的稿纸下一张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的便条,我缓缓地伸出了手,笔尖顿时凝滞了,紧接着在洁白的稿纸上拖出了一道印迹,刹那间,我清晰的看到红色从他的脸部迅速蔓延到耳根,就这样没有任何语言,我静静地站在他的身边十几秒钟,也许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煎熬,是一种反思,抑或是哀叹……我无语。

当时的动机只是想:于他,需要一段时间审视自己的做法;于我,需要一段时间等待他新的开端。

整个教育过程,我创造了一个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没有说教,没有批评。

我真庆幸,当时我给了他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责罚是一种特别刺人和不无危险的教育方法。

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的确,教师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能唤起学生的进取心,从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

我用爱心为他筑就一个台阶,等待他拾级而上。

结果,真的如我所愿,他真的在语文学习的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学生乙,聪明机灵,但缺乏笃志学习的态度。

晚自习默写《阿房宫赋》,我很快在看似平静的“战场”上发现了他,我走过去,抽出了他藏下的纸条,拿掉了他的默写本,狠狠的丢在了讲台上,结果因为力道过大,默写本掉在了地上。

坐在他周围的同学迅速转过头去,眼光“刷”的一下“电”到了他。

他无声无息的趴在了桌子上。

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没说一句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个学生让我感到批评要因人而异,对这个性格活泼、反应敏捷的学生要给予直接式的批评,借助他自尊心强的特点狠狠“刺激”一下。

当然在批评完后要注重“善后”,加强巩固。

因为即使是最温和的批评,也是对学生否定性的评价。

由于学生自尊体验的极端性,批评之后,感情上也很可能会产生自卑、消沉、情绪低落等消极反应,教师应细心观察这些变化,适当地创造机会给他“表现”,让他获得称赞的机会。

在观察了一个星期后,我利用一次课前检测给了他展示的契机,然后看似“不经意”的表扬了他。

我想一个学生有了过错不要紧,关键是要通过批评的方式激发学生改过的积极性。

事实证明,因人而异的批评,偶尔的“重创”一下,效果也是很好的。

学生丙,一个面色苍白而沉默寡言的男孩。

每一次默写,他总是全班最后一个过关。

对于这么一位“温吞水”“蔫蔫”的孩子,我虽然对他颇有微词,但碍于他在“行动”,所以也不便多说什么。

但几乎就在同时两件事让我有了触动:教室后有一块”放飞理想“的学习园地,我的目光无意识地搜寻到这样一则信息:“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和一帆风顺,但对人唯一公平的是时间,学习正是如此,有好有坏,但在时间的作用下,再加上踏实,就可以和名列前茅的人看齐。

”这段话的作者正是他。

第二件是期中考试后语文试卷分析总结,他的文中赫然写着这样一段话“虽然每次默写都是最后一个过关,但值得庆幸的是我的默写没有丢分。

”看到这些,我心里反问自己:难道我就没有在心里忽视和小视过这个学生吗

尤其在他一次又一次留下来最后完成默写任务时。

优秀生常常是老师眼中的明珠,他们倍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时时感受老师的恩泽雨露,因此越发光亮耀眼。

而那些经常犯错的学生因错误的举止行为,也能常常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

只有那些极不起眼、内向甚至有些木讷的学生则“像空气一样被忽略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忽视也是一种伤害。

我也意识到自己的经验往往误导自己在内心对学生的评判不公。

作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无时不在的,但学生对你的启示有时却在不经意中产生,这些启示有时只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但却能让你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所思、所需、所求,让你感觉到学生的过人之处,也就是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让你学会了该怎样做老师。

所以想要做好一名教师,那就千万别忽视了学生对你的启示。

关于《爱的教育》的主要内容,好词佳句和读后感悟。

我最爱看的书是《爱的教育》。

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三遍了,但我还想多看几次,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受教育。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是三年级的一个意大利小孩—安利柯。

这本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安利柯所见所闻的感人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爸爸看护着》这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个乡下少年去看望爸爸却阴差阳错认错了爸爸,但在这个年轻人知道真相后还好心地照料这个“爸爸”,直到这个老人家去世。

故事太感人了,年轻人的爱心真伟大。

这本书中我最崇拜的人是卡隆,他善解人意,还乐于帮助同学,充满智慧和正义感。

我以后也要向他那样,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如果我们从小就知道爱别人爱自己,给予和帮助别人的不图回报,别人帮助我们的常怀感激之心,人们就会因富有爱心而善良,世界因充满爱心而美好。

爱的教育感言要简短30字左右

读《爱的教育》有感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十分有哲理性的书,受益匪浅。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来记载每个动人的故事,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好相处,应 该互相帮助。

这些感人的故事,让人看了心酸。

不管是哪一篇文章,都蕴含 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写一件“有故事”的物品或者生活中一件平凡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请你选择一个使你有所感悟的

生活中每一天都会发生许多的小事,也许我们从后来都未真正的注意过他们,然而我们却偏偏就是再这些小事中包含的大智慧、大道理中懂得了许多的知识和道理,就是从小事中发现一个的精神风貌……其实,小事他并不小。

  记得在四年级的时候,那天正好是傍晚,同学们都走了,只剩我们几个值日生在做值日,还有几个同学在做作业。

过了一会儿,几个做作业的同学收拾好书包飞一样冲出教室,教室边的扫把被他们给弄倒了。

一位同学回过头来说:“呀

扫把倒了

”另一个同学使劲拽着他说:“值日生会捡的,快走吧

”说完,他们头也不回地走了。

他们走了以后,谁也没有去扶扫把。

这时候,打水的同学回来了,她提着满满的一桶水向教室走来,她看见倒下的扫把,便放下水桶,慢慢地走过去扶起扫把。

作为一名小学生,一把扫帚放在门槛上,出来进去,视而不见,这反映出有些学生不爱劳动的思想,对集体漠不关心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恶习。

由小见大,见微知着。

如果一个学生连把扫帚都不愿拾起,“大嫂”遇雨他也不会递上雨衣;儿童落入冰窟,他也不会扑进寒流;森林起火,人民的财产遭受损失时,他也不会挺身而出……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就是一个从来不把小事看小的典范。

对于一个总理来说,一个几岁小孩子的事情一定是件小事的。

但是当总理和一个小孩子乘坐的飞机遇到冰冻的时候,飞机上正好缺少一个伞包,我们的总理却大一个小孩子的小事当成比自己生命都还大的大事来看、来做。

  所以我们也要像我们总理那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管它是大事还是所谓的小事。

只有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的人,才可以算是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有用的人。

4284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