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佛语禅心的文案,没有之—!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云何菩萨离非法财?不以轻称小斗欺诳于人,不以诈亲及诸欺罔而求财物。《大乘宝云经》卷六

【第2句】:我们应该珍惜时光,活在当下,而不要因一些小事扰乱了内心的宁静,以至于心浮气躁,郁气满腔;所以,我们不妨学点佛学智慧,学点不生气的智慧。

【第3句】:无论何事何物,都有它们自己所遵循的节奏,快不得,亦慢不得。我们无法令它们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而只能顺应自然的规律。

【第4句】:肩负人生职责,勤奋努力,由此产生快乐和幸福,带来荣誉。《经集》第二品,第三章《羞耻经》

【第5句】: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南朝·梁)宝志《十四科诵持犯不二》

【第6句】:分别完全是一种主观计度。本来没有的事,一分别、一计度,问题就来了,烦恼就起来了。烦恼起来了,我们的身心就不得安宁,就不得自在。

【第7句】:真理是洞彻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度化众生,是不分冤亲、不分种族、不分国界,落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第8句】: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者,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槃,便谓为无;菩萨摩诃萨以戒、定、慧勤修其心,断烦恼已,便得见之。当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为常。《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高贵德王品

【第9句】:真如妙体,不离生死之中;圣道玄微,还在色身之内。色身清净,寄住烦恼之间;生死性真,权在涅槃之处。——《楞伽师资记》原序

【第10句】:“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即使说得一丈,也不如行一尺。从报身再有所 思量,就有变化身,这就是化身佛了。你应该觉悟,应该修行,以身作则, 而非尽讲口头禅。

【第11句】: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第12句】: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第13句】:前识灭时无有去处,后识续起无所从来。所以者何?本性空故。不生不 死,不生不灭,真正之生命是超越无常、超越无我的。

【第14句】: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金钱,也不是名位,而是仁爱。“仁爱”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感动,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希望。能够常怀一颗仁爱之心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有的人。

【第15句】:【业精于勤荒于嬉,小流能积成江海】1.持之以恒才能成就事业。2.脚踏实地打好事业的地基。3.工作着的人是最幸福的。4.做擅长的事才容易成功。

【第16句】:一个人倘若一味执著于拥有,执著于将物质牢牢抓在手心,他的人生是不会有所进步的,正如一个道场(佛教术语,道场原指佛成道之所,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若不肯放弟子出去充实自己,便不会有前进的空间。

【第17句】:困境并不是绝境,勇敢面对才有办法可想,逃避也躲不过。人应扩大心 胸,突破自己,不被困境的框架束缚,才会健全茁壮地成长。

【第18句】:存心要公,行事不必出于己为是,以他为非。则爱恶异同不生于心,暴慢邪辟之气,无自而人矣。(宋)山堂禅师(《禅林宝训》)

【第19句】:此情此景,那牵牵缠缠的思绪挂于心尖,一个熟悉的朦影眼前摇晃,伸手去拉衣角,手掌满把的空气,有形消失了,唯留落寞的我。我,不得不禅张无垠广袤的心境,让路上的你渐近,与我穿越时空,天堤散步。

【第20句】:【天天禅语】如果我们紧紧抓住此生的名利不放,表明我们还根本谈不上是修行者;如果我们深深地被轮回所诱惑,表明我们仍未踏入解脱之道;如果我们不能舍弃对自我的珍爱,表明我们还未生起菩提心;如果我们不彻底断掉对生命与宇宙所起的假相之见,表明我们心中并没有树立正知正见——缘起性空。

【第21句】:养好你的大气,大气不是性格,是一种人格魅力,相信你。大气是一个人的气质或气度,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外观表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对外散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第22句】:佛说:受爱欲支配的人,好比手里握着火炬,逆风行走,一定会有烧伤手的危险。

【第23句】:譬如水中鱼,游泳网者前,便为他所执,岂非自损伤。女若捕鱼人,谄诳犹如网,男子同于鱼,被网亦如是。《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优陀延王会

【第24句】: 内心没有阳光,阳光就不会普照你;内心没有希望,希望就 会离你远去。你没有强大的内心,这个世界轻易就能将你压垮。不要 指望可以逃避,面对才是最明智的抉择。你和我,都是一样的人,平 凡得不能再平凡,即使面对,我们也不会再失去什么,因为我们已经 没有什么可以失去。面对就有阳光!

【第25句】:房屋,只要把根基保养好,就不怕倾倒;树木,只要把树根保养好,就不至于枯萎。我们如能善自珍重,就不怕任何寒流侵袭了。

【第26句】: 一日,某地一学生家长说:现在有极少数老师为了挣自己学生 的补课费,上课该讲授的内容不讲,故意留到补课的时候才讲。为了孩 子的前程,尽管非常不情愿,部分家长还是不得不出这个补课费。行者 日:若真有此事,岂不误了无钱交补课费人家的子弟,于心何忍?

【第27句】:众生与佛性,本来共同。以水况冰,体何有异?冰由质碍,喻众生之系缚;水性灵通,等佛性之圆净。——《楞伽师资记》原序

【第28句】:生活的路很宽,富贵贫穷代表的只是各自的活法。做小民有做小民的乐趣,当官有当官的忧愁。穷有喜富有悲,环境不同,个人的心境不同,体会到的生活滋味也就不同,正所谓“穷亦乐,富亦乐”。有些人想尽办法苦苦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不知认真做事、老实做人才能开开心心地生活。

【第29句】: 假如你真正坚持,谁也无法让你放弃。哪怕有一点点放弃, 都是你没有真正坚持的结果。定力不够,常常会因为外界的影响变得 轻飘飘。

【第30句】: 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在实现自我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遇到 各种逆境,我们要能够“千里云海漫漫路,虔心不移志如磐”。

【第31句】:最容易的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从最细微处开始行动,一点一滴的积累也能穿透顽石。

【第32句】:百千万亿讲经法师,赶不上一个坐禅比丘。佛法是持戒坐禅体证传承下来的,不是光说不练就可传承的。

【第33句】:因缘亦空,因缘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名为子,生子故名为父。复次,最后因缘无依止故。如山河树木、众生之类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风,风依止虚空,虚空无所依止。若本无所依止,末亦无所依止。(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第34句】: 微博是语言的万花筒,微博是思想的大魔方。我喜欢琢磨微 博中那些颠覆了传统语法修辞的语言,常常有开天目的感觉。每一种 崭新的语言格式,一定都对应一个首创者,我因此对首创者佩服有 加。思想被这些新奇的语言转动,展现出无边的魔力。毫无疑问,微 博已带来一场语言和思想的革命。

【第35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勤奋、努力地工作,但是脾气暴躁,生活也因此变得混乱不堪。他们只顾匆匆赶路,却忘了欣赏路边的风景,从而葬送了自己安静的生活,失去了自己本该拥有的幸福。

【第36句】:如果你在茶余饭后静静地专注地欣赏,便会生出一种难以言传的愉悦感 来。又如人们平常所说的“自赏”,即品味自己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劳动成 果,这也不失为一种高雅的养生之道,比如在观赏自己精心创作而成的一篇 文章抑或一幅字画时,往往都会获得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一种高层次的精 神享受。

【第37句】:我们都希望追寻人生真理、探求智能,但很多时候会本末倒置,向心外 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寻找。很多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 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见我们的 心量多宽敞、多广大。

【第38句】:心正,才能证菩提之正道;心歪,则万事皆空。宽心待人,人人自能相助;慈悲为怀,天地助你成功。

【第39句】:满心勇气的能量,不绝望是活着的真义,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英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唐·圆泽

【第40句】:我不是住持,不是方丈,不是大德。小人物用不着大名词。鞋要合脚,帽要合头。头小却顶着大帽,不舒服可以忍一忍,不美观反正自己看不见;但帽檐下垂,遮住双眼,看不见前面的路,才真正要命。过誉如小头戴大帽,一定会遮蔽双眼。

【第41句】:当我们受到别人赞美的时候,如果我们谦虚对待的话,我们的福德便会更加增长;当我们受到别人赞美的时候,如果随之生起我慢的话,我们的福德不久就会消失。,

【第42句】:有二种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斗欺诳于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

【第43句】:怎样才能消业、消灾?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分灾。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业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灾解厄。

【第44句】:当观色无常,……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一,第1经

【第45句】:什么样的人会痛苦?忽略拥有,而追逐欲望的人,会常常痛苦。什么样的人会快乐?珍惜拥有,而少欲知足的人,会常常快乐。

【第46句】:禅门中有句话,放下便是,这并不是生活的奢望,或者逃避,更不是对生活的一种脱离,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心地的观照与觉察,去除那些复杂,契合与融入生活。水流花开,温暖盎然,这是心地的一种直白,把生命完成了一场佛事,自然而然,欢喜随缘。

【第47句】:“念佛人”这三个字对一般人来说很平常,但戴在我的头上却成为我的皇冠,得甘露灌顶之位,蒙授记成佛。我喜欢“念佛人”这一顶帽,这顶皇冠。

【第48句】:佛说:用布施调伏贫穷,以守戒调伏无礼,以忍辱调伏强暴,以精进调伏懈怠,以一心调伏乱意,以智慧调伏恶智,以悔过调伏八难,以大乘佛法愉悦内心,以培养美德接济无德之人,以宽容对待大众。这就是十德。

【第49句】:智岩舍弃仕途,进山修行,在世俗的眼里,无疑是一种发狂的举止,而在智岩看来,则是远离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人若陷于世俗名利之中,就会成了物质的奴隶,在金钱、仕途的诱惑下,迷乱了人清净的本性,这是悲哀的。

【第50句】:该直行时直行,该转弯时转弯应该直行的时候不直行,是错失良机;遇到转弯的时候不转弯,是不懂得回头是岸。

【第51句】:“戒”,就是道德原则;“定”,就是那些能够使一个人情绪稳定的修行方法;“慧”,就是用来辨别修行的法门正确与否、是否走错了路的觉照能力。

【第52句】:【禅语感悟】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像那个年轻人一样,遇到一点有困难的事情,就 开始灰心丧气,迷茫失望.怀疑自己。其实,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你只 有自立自强,遇到困难不失望,不一味地依赖别人,才能赢得尊严和 成功。

【第53句】:人不论出身于什么家庭,不论读过多少书,不论天赋条件如何,只要肯上进,愿意依循正道塑造自己,都可以超越凡庸,成为贤圣一流的人物。无论在宗教界还是在尘俗界,都有不少起初看上去相当普通的人,通过努力,最后修成了正果。禅宗六祖慧能学道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一例。

【第54句】:【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比如一朵美丽的鲜花,漂亮的花瓣在风中飘落,没有留下任何果实而消失,这是否令人感到很可惜?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人生仅仅在名利和爱情上虚度,没有丝毫获得内心的觉悟,这是否让人觉得非常可悲?

【第55句】:“无漏通”又是什么?师言:“学佛不要妄求神通,最重要是能断尽烦恼。接受佛法后能身体力行、发挥菩萨的精神,这种‘无漏通’才是学佛者所应求。假如能修到无漏通,心自然能通达无碍;心通则万事皆通,如此,又何必盲目地追求神通?”

【第56句】:要先认识佛,才能成佛。我们以正思维来探讨,何者为“佛”?泥塑纸绘,被供奉的是佛吗?那只是佛像而已。什么是佛?清净心就是佛。一慧律法师

【第57句】:【6类口头禅暴露心理】【第1句】: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担心对方误解,性格急躁【第2句】:应该必须:自信心极强,理智,为人冷静【第3句】:听说据说:见识虽广但决断力不够【第4句】:可能大概是吧:谨慎的人多用,隐藏真心【第5句】:但是不过:任性,喜欢左右逢源的人常用【第6句】:呀这个嗯:思维慢反应较迟钝,紧张怕出错的常用。

【第58句】:以无生法不可得故,离攀缘故,不得法忍,得无所得,无得无失,是故言得无生法忍。《大宝积经》卷-。四,善住意天子会

【第59句】: 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是要从解决文化危机下 手,大力弘扬中国五千年传统道德精华,进行全社会的道德重建。解 决文化危机难吗?找到要领就很容易,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传 承,即使是今天的人,身体里仍然有这种文化基因,只不过这个基因 在沉睡,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快唤醒它。

【第60句】:唯有罪福业,若人已作者,是则己之有,彼则常持去。生死未曾舍,如影之随形。《杂阿含经》卷四十六,第1233经

【第61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今夜一众,尽是他乡之子,因何不归?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洞山文案》

【第62句】: 我愿意用愉悦去消解这个世界的沉闷,我愿意以愉悦换取对 生命的普遍尊重。我们的快乐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们活着 也要让别人活着。在众生共同拥有的世界,生命权就像阳光,无比珍 贵;快乐就像空气,不可或缺。当我们享受晨风鸟鸣的时候,要有一 颗希望与别人共享的心。

【第63句】:于诸一切助道具中,菩提之心最为第一,悉能灭除一切烦恼生死怨故。“四十华严”卷三十六

【第64句】:一个人只有心怀感恩,才会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才会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常怀感恩之情,必得善念之恩泽,心境自然安宁。

【第65句】: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男人大多是外向的,喜欢交际,喜欢朋友喝酒打牌。在婚前,为了陪女友,他已经牺牲掉许多陪朋友的时间来迎合你,聪明的女人应该理解,男人陪你的时间少了,并不是不爱你了,而是他们天性的需求。

【第66句】:责备的话要带抚慰,批评的话要带赞扬,训诫的话要带推崇,命令的话要带尊重。(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第67句】: 多在意修身养性,保持淡泊人生、知足常乐的心态,才能使自 己体会出无穷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第68句】:疑佛疑祖,即是不能确信自心是佛。疑生疑死,遂溺于生死流转。众生 难以对自己的命运做主,反而迷信外在之神佛主宰,若以为这就是学佛, 实可痛心。你能与诸佛、祖师心境无别吗?你能在生死流变中做的了主 吗?若不能,且立下志向,如身上着火一般,刹那不敢疏忽。

【第69句】:生活的禅法,在于协调自己内心的情绪,面对千变万化的情绪,需要一个向前的方向,与内心厚重的力量,建立好内心与外界与谐相处的一种关系,在哪里忧虑,在哪里释然,在哪里波澜,在哪里忘记,在哪里沉重,就在哪里承担。

【第70句】:【禅语感悟】 梦窗国师不是说“我是出家人,当修忍辱之心”之类的话,而是说 “出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人好多时候的狂躁,其实是“相由心生”。

【第71句】:0.男人爱你的时候总会觉得你笨,处处要他担心;反之,他不爱你的时候,会觉得你聪明伶俐,不劳任何人操心……心中有碍才有爱,心无挂碍哪有爱?爱,就是懂了也要装作不懂,让男人我见犹怜,不娶了你就不放心。

【第72句】:我们的心总在给外在世界安立各种各样的假名——好的、丑的、胖的、瘦的……。这个语言的世界、符号的世界、概念的世界,把我们弄得晕头转向。

【第73句】:静由心生,心不静,则烦恼生。在繁杂的人世间,能够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灵,随时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细细品味生命的微妙,无疑是一种超然的人生境界。

【第74句】:【天天禅语】如果我们能把握到每一刻的当下,且保持觉醒、珍惜拥有,并以感恩之心去善待周围的一切的话,幸福在我们的身边,快乐在我们的心间,成就在我们的掌中。

【第75句】:是的,人生如积水,日积月累,不断地有东西沉淀下来,无论这些东西曾经如何影响着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我们都需要及时清理这些沉淀,有用的留下来,没用的干脆就扔掉。这就好比一个杯子,如果水装得太满,就很难注入新的水,心灵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只有把过去放空,才能装得下来来。

【第76句】:即使我们拥有了三干大干世界的一切财产,或者是我们面前天天降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珍宝雨,凡夫的欲望仍然无法满足:如《因缘品》中所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如果随着贪欲放任自流的话,不但生死疲劳,还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在轮回的苦海中无有出期。059。

【第77句】:生活就好像旅行,到近处去,一天来回,回来了肚子还是饱的;走一百里路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说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两三个月的粮食了。

【第78句】:年轻时谁不曾渴望过天崩地裂的爱情?可是当浪漫的爱情一旦被牵扯进现实的围城,那一切梦幻与激情都好似被一盆冰水当头淋下,现实是血淋淋的,曾经的海誓山盟突然变得那么不真实,曾经的一切都好似海市蜃楼般,虚无缥渺,可望而不可及。

【第79句】:学佛只是学做人。有的人学佛,想学成一个头上金光闪闪、走路脚不沾地的神佛,这就离佛越来越远了。学佛是要双脚落在地上,做好该做的事情,带着爱心生活,懂得人际关怀,能学到这些,不是活佛,也离佛不远了!

【第80句】:禅不是佛教专有的,也不是佛陀创造的;但是禅是佛陀发现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的。说穿了,禅就是人间佛教。

【第81句】: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是那分无形、无染且无求的爱。

【第82句】:调和:万物因水的存在而汇聚融合。譬如石灰石、黏土和铁矿粉是三种不同的事物,因为水的调和而融合为水泥。H1于水的存在,它们三种才有可能按比例调和而成。同样的道理,由于爱心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j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才有可能和谐相处、充满和平。

【第83句】:趣向佛道,非戒宁到?必须显密二戒,坚固受持,清净莫犯。……密戒者,所求三昧耶戒,亦名佛戒,亦名发菩提心戒,亦名无为戒等。如是诸戒,十善为本。”(日本)空海《遗诫》

【第84句】:法师对信众,最好不远不近。譬如地球距离太阳即是不近不远,所以适宜生存人居。过近则日光暴烈炙烤;过远则日照不足,阴冷酷寒:皆不宜生命生长。

【第85句】:喻如百千年垢腻,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顺善思惟,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大集经》卷十八

【第86句】:菩萨初学修菩提时,当知病为最大障碍。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岂能修习诸波罗蜜?是故菩萨修菩提时,先应疗治身所有疾。“四十华严”卷十一

【第87句】: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究竟。它可以抗拒虚无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从而使人的心灵获得安顿。

【第88句】:良心即是一种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时它又是一种觉照的心,它时刻警觉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使之向善、向上。

【第89句】:通身是眼见不及,通身是耳闻不彻,通身是口说不着,通身是心鉴不出。——《圆悟佛果禅师文案》

【第90句】:靠自己,才能有所收获,靠自己得到的收获才会心安理得。无论是学佛,还是做事,都不能像武侠电视剧里所演的那样,靠高人输给自己几十年的“功力”,或靠吃灵芝和仙丹等变得武功盖世。

【第91句】: 徒弟问师傅:为什么事事都让我跟您学呢?师傅回答:为你 好,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徒弟又问:一点也不能走样吗?师傅答:那 是当然!徒弟说:让我学您的手艺不走样,学您的勤劳不走样,这些 都没问题,但有些事我不敢学,也无法不走样。师傅问:此话怎讲?

【第92句】: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坛经·般若品第二》

【第93句】:【佛语禅心】 所谓风水,就是我们希望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能量。但是我们要从自然汲取智慧和能量,必须首先清楚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我们仅仅知道我们生命与宇宙同源、同体还不够。我们还必须知道,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是你我互有,但绝不是你我相互占有。

【第94句】:讲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仅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在需要,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外在强制的。

【第95句】: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维摩经》卷中,问疾品自治心病,即可治众生病。若自有病,能治彼病,无一是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清净法门》

【第96句】:佛陀告诉我们,不要总是把钱看得很重。在这世上,金钱不是人类的唯 一嘛。人,一生也不能只有钱。如果说,一个人整天追求金钱,对其他任何 事情都不关心,其实,这个人已经成为金钱的奴隶了。

【第97句】:若于灌顶师,三时伸礼奉,则为已供养,十方诸如来。(古印度)马鸣《事师法五十颂》

【第98句】:心中无外物,就是懂得放弃人世间的一切欲望,做到心无杂念,用心来感受世界,从而达到真正的平静。

【第99句】:只会创造的人或只会享受的人,都不是健全的正常的生活。既懂创造、又懂享受,自食其力,不损人利己,也不损己利人。这样的人虽然平淡,却拥有平淡中的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

17441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