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界面新闻最吸引人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好景难长,名花易落】(谚)好景很难长久存留,好花最容易凋落。 指美好的事物往往是短命的。也指人称心如意的生活常苦短暂。 也作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第2句】:【三心二意,永不成器】(谚)三心二意:主意不定,意念不专。指人做事拿不定主意,永远难有成就。

【第3句】:【吃在脸上,穿在身上】(谚)吃得好,就会红光满面;穿得好,就会精神焕发。指人的外表如何是吃穿好坏的结果。

【第4句】:【闰】过几年农历就要多出一个月,多出的一个月就叫“闰月”。那么,闰月是怎么来的呢? 置闰是为了解决阴阳历的矛盾。阳历一年3【第65句】:25日,而阴历一年只有354日,积19年,两者的差数就达7个月。因此,19年就有7年每年要多置一个月,这个月放在某月后,并同某月同名,后边同名的月就叫闰某月。闰月一般是29天。那么,为何称为闰呢?“闰”本义是余数,引申为历法中的余日、余月。

【第5句】:【不怕红脸关爷,就怕抿嘴菩萨】 释义:关爷:关羽,三国时蜀国的名将,性格耿直。性格爽直的人容易相处,表面和善的人难以对付。 例句:“我们的对手是这样一只九尾狐。常言道:‘不怕红脸关爷,就怕抿嘴菩萨。’我们对付这样的敌人,可要动动脑子才行啊!”

【第6句】:【老虎头上抓虱子——好大的胆】(歇)指胆量太大,不知危险。常含责骂意。

【第7句】:脚踏十字稳,不怕棒槌滚.

【第8句】:【笨人有笨福】(惯)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气。多指意外得来好处。

【第9句】:【日思夜梦】(谚)白天想的什么,夜间就容易梦到什么。指入睡觉做梦,往往是醒时心里想的事情,睡着后反映到梦境里。 也作日之所思,夜之所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第10句】:【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谚)见“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第11句】:【有鸡天也亮,没鸡天也明】 释义:比喻不管少了谁,事情照样办。 例句:“你走,你走,走就走呗;一句话说到底:有鸡天也亮,没鸡天也明!”

【第12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释义:褶:指包子顶部折皱的面皮。比喻钱财或优点不露在表面。 例句:掌柜的,你别瞧我们穿的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招好主顾,财神爷来了。

【第13句】:【人嘴两张皮】 释义:比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话没准,不可信。 例句:“真是人嘴两张皮,愿说什么说什么。分明是刚才你和钱掌柜商量的。”

【第14句】:【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谚)指远离贪欲,自然就不会有烦心事。

【第15句】:【不到黄河心不死】 释义:心不死:不死心,不甘心。比喻达不到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无路可走的境地不死心,很固执。 例句:你这个血性汉子,自己认准的理儿,不到黄河心不死,不碰南墙不回头。

【第16句】:【对牛弹琴】(惯)比喻对着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讥笑人听不懂别人的话,或讥讽人说话不看对象。

【第17句】:【子孙不如我,要钱干什么;子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谚)子孙后代不肖,给他们留财产干什么;子孙后代比自己强,给他们留财产又有什么必要。指子孙后代不论好坏,祖辈父辈都没有必要留财产给他们。

【第18句】:【沧海不能实漏卮】(谚)沧海:大海。实:装满。漏卮(zhi):破漏的酒器。指大海里的水再多,也装不满一只破漏的小酒器。比喻积存的财物再多,也经不起无休止的挥霍浪费。 也作大海不禁漏卮。不禁:经受不住。 江河不满漏卮。江河:长江大河。不满:装不满。

【第19句】:【圣诞树】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教徒,过圣诞节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添节日气氛。西风东渐,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圣诞树也开始流行起来。 据说是阿尔萨斯地区最先把冷杉树枝或冷杉树做成的圣诞树竖在屋内,树上点缀着许多糕果和苹果。到了十八世纪,圣诞树已经很流行,而且圣诞树上已经有了插蜡烛的习俗。而人们在圣诞树上饰以花卉,则是因为在民间传说或《圣经》故事里面都描述过天堂乐园里果树开花的盛况,因而从一开始人们就喜欢用苹果来装饰圣诞树。现在,圣诞树上的饰物更多了,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还挂上各种圣诞礼物,电源一通,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第20句】:【薄饼从上揭】(谚)薄薄的面饼,要一层层从上到下揭取。比喻做事不能乱来,必须按照顺序,依次而行。

【第21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释义:比喻还有本事更高的人。 例句:地球人无能为力的事,竟由f也f门—语道破。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第22句】:【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释义:吃了人家的宴请,接受了人家的馈赠,说话办事就不容易坚持原则。 例句:方亦鹏就曾屡次善意地提醒邢耀宋,要他保持应有的警惕,特别是不宜随便接受他们馈赠。“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真是一点也不假的大实话。

【第23句】:【冬至无霜,碓杵无糠】 释义:碓杵:捣粮用具。冬至日不见霜,来年要遭灾荒。 例句:冬至日无霜,主来岁荒歉。谚云:“冬至无霜,碓杵无糠。”

【第24句】:【老鼠尾巴——发不粗长不大】(歇)发:本指生长,转指发迹、发达、发展。指发不了迹,不会有大的出息。

【第25句】:【船过大悲口,盐方是你的】 释义:大悲口:在四川省巫溪县境内,溪心有两巨石相对,水流湍急,船只经常遇险沉没。船过得大悲口,船上装的盐才算是货主的。形容大悲口水情险恶,航行艰难。 例句:大悲口:在郡西十六里,溪心两巨石相对峙,上广下狭,故名,行人乞灵之祠也。谚云:“船过大悲口,盐方是你的。”

【第26句】:【黄瓜菜都凉了】(惯)比喻错过了时机,事情无可挽回。

【第27句】:【早看东南,晚看西北】(谚)早上看见东南方有红霞,是下雨的征兆;傍晚看见西北方有红云,是晴天的征兆。指早晚分别看东南、西北的云色,就可预知天气的晴雨变化。

【第28句】:伶俐人一拨三转,糊涂人棒打不回.

【第29句】:【风是风火是火】(惯)形容着急、慌张或冒失的样子。

【第30句】:【茄子黄瓜一锅煮】(惯)形容人员很杂,好人坏人混在一起。

【第31句】:【七次量衣一次裁】(谚)指做衣服要多次量身,量准了再下刀裁剪。 比喻做事要把准备工作做好,谋划要周到,裁决要果断。

【第32句】: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第33句】:【打有鞭子写有笔】 释义:比喻掌握文武大权。 例句:走到路上,小石说:“除了灶王爷就属高国权大哪。他和鲍耀良这些人,打有鞭子写有笔,一手遮天。”

【第34句】:【什么虫啃什么木头】(谚)不同的木头,只有不同的虫子才能啃得动。比喻哪一行的人就吃哪一行的饭。也比喻什么样的人就专有什么样的人制伏他。 也作什么虫儿凿什么木头。 什么虫爱拱什么木头。

【第35句】:【下半旗致哀】“下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一个国家领导人逝世,或者发生重大灾难,习惯上要把国旗升起后下降到离国旗杆顶端一段距离(距杆顶三分之一处),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周恩来去世后,不仅中国下半旗致哀,就连联合国也为周总理破格下半旗。因为联合国规定只为联合国成员国的元首下半旗。足见周总理的威望之高。 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据说最早出现在1612年。一天,一艘名叫“哈兹·伊斯”号的英雄船徐徐驶进泰晤士河,它的桅杆上飘半旗,象征船员们对已故船长的敬意。该船长是在北美北部海岸探寻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不幸去世的。他在船员中的威信极高,他去世后,船员极度悲痛,便把桅杆上的旗降下一半,表示对船长的敬仰和悼念。以后许多船只沿用了这种哀悼方式。 随着时间的流逝,用下半旗表示哀悼的做法便流传到陆地上,后来被官方承认,并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第36句】:【前怕狼,后怕虎】(惯)形容人胆小怕事,顾虑重重。

【第37句】:【上山捉虎,下海擒龙】(惯)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也作上山擒虎,下海捉龙。 上山打猛虎,下海擒蛟龙。

【第38句】:【人无再少年,花有重开日】见“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第39句】:【九国贩骆驼】(惯)原指到处兜揽生意。比喻到处钻营、图利。

【第40句】:【船头坐得稳,不怕浪来颠】(谚)指只要稳坐船头,就不怕风浪颠簸。比喻只要自身为人正派稳重,就不怕任何闲言碎语。

【第41句】:【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话多了无人信】(谚)空话:不实的话。豆腐多了水分就多,空话多了谁也不会相信。指说话要取得人们的信任,就必须实话实说,有根有据。

【第42句】:【狼腿扯到狗腿,驴唇不对马嘴】 释义:比喻胡乱牵扯,不相符合。 例句:我向你要两百五十六块钱,而你又扯出什么大事来,这不是狼腿扯到狗腿,驴唇不对马嘴吗?

【第43句】:【吃香的,喝辣的】 释义:形容吃喝多而好,生活舒适。 例句:我可怜的儿呀,你逃不了你的命。俗话说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命里注定的,逃不了。既是这么着,我也就是盼着你找个好人家,吃香的,喝辣的。

【第44句】:【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 释义:栽种蔬菜,水起重要作用,不能缺水。 例句:栽树种菜,倒是满好的,可常青道:水菜水菜,七分水三分菜,这都得靠个水。

【第45句】:【树林子大,什么鸟儿都有】 释义:比喻人多,情况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 例句:“不是说,树林子大,什么鸟儿都有吗!”俞秋兰感叹地说,“人也是—样呵!并不都像马俊友那样,用感睛叫报感睛,冷冰冰的人也还是有的。”

【第46句】:【龙生龙,凤生凤】 释义:比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子女。 例句:“自古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会打洞。没有好家道,还能出了好儿女?”

【第47句】:【贼人有妙计】(谚)贼人有作案的狡诈手段。指坏人有常人意想不到的诡计阴谋。

【第48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释义:听到的不可轻信,只有亲眼看见的才是真实的。 例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天香更把脸一沉,“人家又当上大官,大老远从北京下来,为的是解决咱们两家的老大难问题……”

【第49句】: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第50句】:【地肥茄子嫩】(谚)土地肥沃,长出的茄子就鲜嫩肥大。比喻基础好,就容易出好的成果。

【第51句】:【男到三十一枝花,女到三十老人家】(谚)男子到三十岁时,风华正茂,像花一样开得正盛;女子到三十岁时,已经过了青春期,像老人一样色衰。指女性的青春期是短暂的。 也作男过三十一枝花,女过三十烂冬瓜。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一个疤。

【第52句】:【往虎口里探头儿】(惯)比喻冒险或找死。

【第53句】:【英雄难脱美人手】(谚)指英雄人物往往会因迷恋女色而丧失斗志,或落入“美人计”圈套。 也作“英雄难过美人关”。

【第54句】:【豆芽子长一房高,也是嫩菜】 释义:讥讽人的话,表示对人轻蔑,看不起。“嫩菜”又作“菜货”。 例句:你这个人虽高,豆芽子长一房高。也是嫩菜;这个人虽小,她去站岗放哨也起点作用。

【第55句】:【寺】佛寺遍及中国各地,它是中国佛教僧人聚居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如著名的“少林寺”、“法门寺”等。那么,“寺”是怎么来的呢? 最初的“寺”并非佛教活动场所。寺,《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因此,“寺”原来并非指佛寺,而是一般的官署。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三府九寺”。 “寺”作为对佛教僧侣基本生活和活动场所的称呼,与鸿胪寺及其掌管的事务有关。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因为鸿胪寺是招待四方宾客的国家宾馆,非僧人久居之地,后来另建居所,取名“白马寺”。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座寺院,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名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第56句】:群众在哪里,胜利就在哪里。

【第57句】:【鼻凹儿抹上一块砂糖——舔又舔不着,吃又吃不着】(歇)指想要得到的人或物,近在眼前,却无法得到。

【第58句】:【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惯)却:不接受,拒绝。拒绝别人的好意显得不恭敬,接受了又觉得惭愧。 接受别人馈赠或邀请时的客套话。

【第59句】:【中彩】“中彩”现在多指买彩票中奖。彩票业在我国属于造福于民的福利事业,为福利事业筹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国家独立经办。“中彩”一词源自古代的赌博游戏。 古代有一种竞赌游戏,用木头做成五个与现代骰子不同的骰子,它们不是六个面的正方体,而是长柱体。四个侧面有彩画,两面画着雉(即野鸡),另两面画着牛。顶的一面是黑色,底的一面是白色。游戏时,五个骰子一起掷,如果掷出去的五个骰子画面一样,比如都是牛,就叫中彩,就赢钱。 “彩”有大有小,全黑的最大,如果掷出了全黑,就叫中头彩,自然赢的钱最多。

【第60句】:【感冒】“感冒”也叫伤风,是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它看似是个现代医学流行词,其实古已有之,它源自宋代。 宋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隶属于国子监,负责招收官民子弟学习经典。 太学有严格的考核升级制度和管理规定,凡是太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请假薄上登记。这个请假薄的封皮上,常按惯例写上“感风”二字,因此被称为“感风”簿。“感风”是医学词,感风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风寒的侵袭,造成身体不适。 太学生毕业后通常会成为学者或官员,因此“感风”这个请假的理由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官场。例如,宋时的馆阁有规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员值宿,也就是值夜班,这是个很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员们常以“感风”、“感冒”、“伤风”为由请假。 到了清代,“感冒”更受官员们的青睐,是官员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辞。再后来,感冒被大众广泛认可,成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

【第61句】:【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见“从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第62句】:依靠群众是千里眼,脱离群众是瞪瞎眼。

【第63句】:【狮舞三趟无人看,话说三遍没人听】(谚)三:泛指多数。重复多次舞狮,就没人爱看;重复多次说话,就没人爱听。指说话没有新意,一味重复,必定惹人腻烦。

【第64句】:【邻居一杆秤,街坊千面镜】 释义:谓近邻的评判和街谈巷议像秤一样准,镜子一样清楚。 例句:这三个老叟,负暄闲谈,正是邻居一杆秤,街坊千面镜,都说绍闻是个老实人。

【第65句】:【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谚)八字衙门:旧时官署衙门的门墙呈八字形。旧时进衙门打官司全凭花钱,没钱即使再有理也打不赢官司。指过去的衙门是只认钱不认理的。 也作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进不来。 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没钱是白来。

【第66句】:【老虎推磨——不听这一套】(歇)套:本指牲口套儿,转指量词“套”。指不接受或不理睬别人的一套说法或做法。 也作老虎推磨——不听那套。 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第67句】:【滑天下之大稽】(惯)滑稽:逗人发笑。指天下最可笑而荒唐的事情。含讥讽意。

【第68句】:【春鲢夏鲤,吃了不悔】(谚)指春天的鲢鱼,夏天的鲤鱼,正是肥美鲜嫩的时候,应时品尝,是极好的享受。

【第69句】:父母是孩子的镜子。

【第70句】:【酒肉朋友,柴米夫妻】见“柴米夫妻,酒肉朋友”。

【第71句】:【船家不打过河钱】(谚)船家:摆渡渡客的船主。船主不在船靠到对岸后才收船钱。指渡客在船开动时就必须把摆渡钱交上。

【第72句】:【八月一声雷,遍地都是贼】 释义:旧谓阴历八月响雷,主灾年,多盗贼。 例句:八月:此月雷声不宜有。谚云:“八月一声雷,遍地都是贼。”

【第73句】:【风有风头,雨有雨头】(谚)风刮来时,先有风头;雨下来时,先有雨头。比喻任何群体行动,总得有个带头的。

【第74句】:【两脚车上装七个人——载三载四】(歇)两脚车:一种手推的独轮车,车两边各安一条支腿,两旁可载人,若载七人,只能一边三人,一边四人。载:谐“再”。指一再重复某种行为。

【第75句】:【杀人倒落两把血】(惯)杀了人留下两手的血。比喻出了力,没得到好处,却惹来了是非和麻烦。 也作杀人赚了两手血。 杀人白落两手血。 杀人不成闹两把血。

【第76句】:【打是疼,骂是爱】(谚)指对后代或部下严格管教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也指夫妻之间的冲突常常是爱的表示。

【第77句】:【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一俗语指人们在说话时,常常离不开与自己本行业密切相关的事物。这句俗语源于民间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村,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还有一个是使船的。他们不仅技艺好,而且都为人忠厚,办事公平,不论谁家有了纠纷,都愿意请他们去给说和。 有一次,村里有户兄弟要分家,争来争去没有结果,就请来这四个人去给当“说和”。可任凭这四个人怎样劝说,兄弟俩谁也不肯让对方半分。无奈,四位能人先到厨师家开个“碰头会”商讨解决方案。 厨师说:“我看还是快刀斩乱麻,要不锅啦碗啦咋分得清。” 裁缝说:“咱们说话办事都不能有偏,要针能过得去,线也能过得去才行。” 车把式又接着说:“过去咱们也管过这样的事,前有车,后有辙,只要不出大道就行。” 使船的听着听着不耐烦了,便说:“我看咱们不如到他家,见风使舵,不管怎么给他们划拉划拉得了。” 厨师的老伴听到这里,噗嗤一声笑了起来,说:“我看你们四个人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吆喝什么。”她的话音刚落,引得全屋的人大笑起来。 原来,厨师的老伴是个做小买卖的。 从此,“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俗语便流传开来。

【第78句】:【穷汉妻,半张犁】(谚)穷汉的妻子,干起活来要顶半张牛拉的犁。 指旧时穷人的妻子要干很重的劳力活,生活负担十分大。

【第79句】:【儿行千里母担忧】(谚)指儿女出门,不论远近,母亲总是牵肠挂肚,放心不下。 也作“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

【第80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找话】(歇)指本来无话可说,硬要找些话来说。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见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搭拉话”。搭拉:方言,闲谈,闲扯。

【第81句】:【听见拉拉蛄叫不敢种地】(惯)拉拉蛄:蝼蛄的通称,昆虫,背部茶褐色,前足发达,适于掘土,生活在泥土里,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嫩茎。 形容人胆子小,听到一点闲话,就不敢做事情了。 也作听拉拉蛄叫,就甭种地了。 听蝼蛄叫就不种地了?

【第82句】:【汗衫】“汗衫”是男女老少在夏季常穿的上衣,殊不知“汗衫”竟是汉高祖刘邦起的名字。 原来,在我国古代,“汗衫”最初被称为“中衣”或“中单”,是一种用纱与绢制成的内衣。《玉台新咏》中“白绢双中衣”就是指内衣。那么,“中单”、“中衣”是怎么演变成“汗衫”之名呢?五代后唐人马缟所著《中华古今注》说:“中单,汗衫也。汉高祖改名汗衫。”对于个中原因,《事物纪原》一书的作者,宋代学者高承解释道:“汉高祖与项羽战,汗透中单,遂有汗衫之名。” 古代的“中单”、“中衣”等“汗衫”,其款式与制材自然与现代的针织汗衫大不一样,但汗衫一词则一直沿用至今。其缘由,恐怕在于其都具有贴身吸汗这一相同之处。

【第83句】:【瓜从瓤里烂】 释义:比喻从内部开始瓦解。 例句:沉住气!老子什么关口没闯过?管你文来武打,有这口气,老子就要招兵买马,教你瓜从瓤里烂!

【第84句】:【吃了秤砣——铁了心】(歇)本指心变成铁打的,转指人拿定了主意,下定了决心。 也作“吞下秤砣——铁了心”。

【第85句】:【灶膛里抡锤——砸锅】(歇)本指把锅打破,转喻把事情办糟了。

【第86句】:【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 释义:鬼拍手:指杨树。迷信认为,房前栽桑树,房后栽柳树,门口栽杨树,不吉利。 例句:这村子里有家地主叫海南亭,他讨厌这两棵大杨树。因为过去有个J日说法:“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

【第87句】:【脸皮薄】(惯)指人容易害羞,不好意思。 也作“脸皮嫩”。

【第88句】:【一头撞倒南墙】(惯)形容入固执、认死理,碰了钉子或遭到失败也不回头。也形容人立场坚定不动摇。

【第89句】: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第90句】:【猫不急不上树,兔不急不咬人】 释义:急:急迫,发急。比喻人在紧急的情况下会做出冒险的事来。参见“人急悬梁,狗急跳墙”。 例句:他也有点底虚,白斌是个无赖,猫不急不上树,兔不急不咬人。真要是捅火了他,也是不好招架的。

【第91句】:【下雨不打伞——淋着】(歇)1淋:谐“轮”。指按次序轮到了。 2淋:谐“临”。指事情落到身上。

【第92句】:【令尊】“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在交往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称谓。 “令尊”原指自己的父亲,源出宋代陈叔方《颍川语小·上》:“世俗称谓,多失其义,唯以令尊呼父,以内称妻,尚可通。”可见,自古以来“令尊”称为自己的父亲就是正确的说法,“以内人称妻”现在还有这种说法。 后来,“令尊”词义逐渐发生了变化,由自己的父亲变为指别人的父亲了。如果辨别不清,可能出现笑话。清代石成金《笑得好初集》载:有个父亲教导儿子说:“做人说话要活脱些,不可出差错。”儿子问:“怎样说话才算活脱?”恰巧邻居来借东西,父亲随机应变道:“比如这家要借什么,不可说多有,也不可说没有,只说也有的在家,也有的不在家,这就把话说活脱了,今后遇事这样回答,就不会出现差错。”儿子点头牢牢记下。几天后有客人登门,问这家儿子说:“令尊在家吗?”儿子答道:“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客人闻言大惊,以为这个后生出了什么毛病,急忙离去。 笑话本不可当真,但类似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今人如不注意,也可能出错。 这类生活常识,说来并不复杂,在“令尊”这个称呼里,“令”是对别人亲属的敬称,如“令兄”、“令弟”、“令爱”(别人的女儿)等;“尊”是尊长、长辈,这里说的正是父亲。加上“令”字,“令尊”就是别人的父亲,自己的父亲不可称为“令尊”。如果说到自己的父亲以及比自己年长的家人,则需要在前面加个“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比自己小的家人,在前面加个“舍”字。如“舍弟”、“舍妹”。对别人的家人称呼用敬称,对自家的家人称呼用谦称,不可发生颠倒。在谦称与敬称上有个小小窍门,只要记住,保谁不差:“家大舍小令他人。”

【第93句】:【夹雨夹雪,无休无歇】(谚)雨点中夹杂着雪花,会下得没完没了。 指雨夹雪往往会久雨难晴。

【第94句】:【牛头不对马嘴】(惯)比喻胡言乱语、所答非所问或所说的两件事对不上茬儿。 也作牛头不对马面。 驴唇不对马嘴。

【第95句】:【上不上,下不下】(惯)比喻两头都靠不上。也形容处境困难。 也作上不得,下不得。 上不上,落不落。

【第96句】:【俩肩膀扛着个嘴】见“两个肩膀扛张嘴”。

【第97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释义:长期生活在外,最后总希望回到家乡。 例句:“常言道,树高干丈,叶落归根。这小厮怕养不大;若还长大了,少不得寻根问蒂,怕不认我做外公么?”

【第98句】:【青眼】“青眼”是对人喜爱或重视的一种表情,跟“白眼”相对。此典源于《晋书·阮籍传》。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大才子,他博览群书,尤爱《老》、《庄》,是魏晋文人的典型代表。他放荡不羁,不遵守礼法,与人相处,情投意合的,青眼相迎;对讲究礼法的,就投以白眼(斜视以白眼珠相待)。他母亲去世时,嵇喜按照虚伪的礼俗前来吊丧,阮籍讨厌,于是白眼相视,弄得嵇喜悻悻而归。 嵇喜的弟弟嵇康(与阮籍知名度同样的大才子)闻听此事后,便抱着琴去拜见阮籍,阮籍非常高兴,以青眼正视。一来文人喜欢琴棋书画,二来阮籍不拘礼法,白事喜办,悲中找乐,嵇康投其所好,阮籍自然高兴。自此,人们用“青眼”(也有用青睐、垂青)表示对人的喜爱或器重。

【第99句】:【狼多肉少,神仙也苦恼】(谚)比喻人多物少,供不应求,事情很难办。

18102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