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散文集文学网!

凤凰网视频最新的谚语俗语的文案

雕龙文库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句】:【佛多不灵,眼大无神】 释义:佛爷多了不灵验,眼睛太大了没有精神。也比喻人多干事互相依靠,不尽职。 例句:这龙门山上共有十万多尊佛像,大的几十丈高,小的有落花生那么大。 常言说,“佛多不灵,眼大无神”,海老清和雁雁转了半天,把这些佛像只好当作景致看了。

【第2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释义:项庄:项羽部下的武将。沛公: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和刘邦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让项庄舞剑助兴,企图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臣张良见事危急,就对樊哙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比喻某种言论行动表面上正当好听,其实别有用心,另有企图。 例句:照我看,打郭批方不是终了,恐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第3句】:【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见“喊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

【第4句】:【摆长蛇阵】(惯)长蛇阵:古时作战常用的一种阵法,队伍按一字长条形排列。比喻排长队。

【第5句】:【戴大帽子】(惯)比喻夸大别人的错误,给人加上不实的罪名。

【第6句】:【一个人吃饱了,一家子都不饿】(惯)指过单身生活,无牵无挂。 也作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一个人吃饱一家人不饥。 一个人吃饱一家人不闹饥荒。

【第7句】:【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谚)话不说清,别人就不明白根柢;木不钻孔,就不能穿透底层。指和人说话,一定要有透明度,不可含糊不清。 也作“人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

【第8句】:【有柴一灶,有米一锅】(惯)有了柴米一次用光吃光。比喻过日子不知计划和节省。

【第9句】:【理发店的三色转灯理】发店是统一的三色标志,一般都有一个玻璃圆筒.里面绕着红蓝白三色相间,不断向上旋转的条形彩柱。这种标志,在全世界通用。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据说,在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巴黎有一位革命者被敌人追捕,跑到一家理发店躲藏。敌人追到理发店时,理发师傅们在敌人面前说东道西,巧妙机智地保护了那位革命者。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法国政府为了表彰理发店工人对革命的贡献,便在理发店门口装饰其象征法国国旗上红蓝白三色的彩柱。这是对理发店的最高奖赏,也是理发店的荣耀。后来世界各地的理发店认为这种彩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纷纷效仿。

【第10句】:【打鱼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打猎的人不怕虎豹豺狼】 释义:比喻不怕艰险,不畏强敌。 例句:我不止一次对你说过,打鱼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打猎的人不怕虎豹豺狼。为了消灭你们这些杀人强盗。夺取革命最后胜利,我们随时都准备献出自己的生命!

【第11句】:【福从赞叹生】(谚)赞叹: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感激。指得到人们普遍的、由衷的赞叹,这才是真正的福气。

【第12句】:【树倒猢狲散】“树倒猢狲散”比喻以势力(利)相聚合的人,为首者一倒,跟从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贬义。它源自南宋。 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记载:“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依附者甚众,独其妻兄厉德新不以为然。咏百端威胁,德新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新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猴散赋》一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当了侍郎。曹咏当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独有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厉德新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整整厉德新。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寄给曹咏。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喜可贺。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这篇赋很快便在临安传开,遂成俗语。

【第13句】:【才脱了阎王,又撞着小鬼】(惯)阎王:佛教称掌管地狱的神,也称阎罗、阎罗王、阎王爷。比喻刚摆脱了一个坏人,又遇上了另一个坏人。

【第14句】:【吃葱吃蒜不吃姜】 释义:指头脑不发热,做事有主张。 例句:江大队长,算你能说。可我张小七吃葱吃蒜不吃“姜”!我可不打肿脸充胖子。

【第15句】:【肩膀头儿不齐不是亲戚】(谚)站在一起一高一低的不是亲戚。 指贫富、社会地位相差太大的双方,不会结成真正的亲戚关系。

【第16句】:【借酒浇愁愁更愁】(谚)浇:浇灭。要用饮酒来消愁只能更加忧愁。

【第17句】:【破家县令,灭门刺史】(谚)县令:一县之长。刺史:一州之长。 一县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破人亡,一州之长滥使权力能使人家族毁灭。指旧时地方官的权力是极大的,百姓惹不起。 也作“灭门刺史,破家县令”。

【第18句】:【老妈妈睡着吃干腊肉——是恁一丝儿一丝儿的】(歇)干腊肉:腊月里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 恁:那样。一丝儿:谐“意思儿”。 老妈妈牙齿不好,躺着吃干硬的腊肉,只好一点儿一点儿地撕扯着吃。指不必多说,点到就行。

【第19句】:【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谚)天君:心。指人只要心神安宁,身体各部分机能就会各得其所。也借指主事人从容镇定,属下便不会慌乱。

【第20句】:【话要说到心上,肥要追到根上】(谚)指说话要说到人心上,施肥要施到植物的根部,这样才能起作用。

【第21句】:【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谚)贯:旧时钱制,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为一贯。指纵然拥有万贯家财,也不如有个能顶门立户的硬汉子。

【第22句】:【久病成医】(谚)指患病时间长了,对病因、病情以及用药治疗等都有切实的了解,几乎算得个医生了。

【第23句】:【男僧寺对着女僧寺,没事也有事】 释义:比喻事情说不清楚,有暧昧嫌疑。 例句:金莲说道:“我听得说,你住的观音寺背后就是玄明观。常言道:男僧寺对着女僧寺,没事也有事。”

【第24句】:【贱陀螺——不打不转】(歇)陀螺:海螺形玩具,木制,玩时用绳子或布条缠绕后用力抽开,使直立旋转,越抽打转得越快。本指陀螺不抽打就不转,转喻不施加压力或不来硬的就不听从。

【第25句】:【隔山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铜】(谚)山那边纵然有金子,也比不上到手的铜实在。指想望再好也只是想望,已得到的实惠无论多么小,却实实在在归自己所有。也指凡事宁求小而实,不务大而空。

【第26句】:【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释义:平时要注意节约,要有积蓄,有钱也不可挥霍浪费。“莫待无时思有时”又作“莫到无时盼有时”。 例句:倘惜福君子于乡党中不时开导,毋得奢华,备留余地,所谓:“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第27句】:硬树要靠大家砍,难事要靠大家做。

【第28句】:【观景不如听景】(谚)亲历其境地观看景物,比不上听人介绍景物。 指听景能诱人心向往之,为观景所不及。 也作“看景不如听景”。

【第29句】:【玩把戏】(惯)本指表演杂技,比喻玩弄蒙蔽人的手段。 也作“玩鬼把戏”。

【第30句】:【叫向东,不敢向西】(惯)形容非常听话、顺从,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也作叫朝东朝东,叫朝西朝西。 叫东,就不敢西。

【第31句】:【树怕皮薄,人怕体弱】(谚)指树凭的是皮的脉络向上输送养料,树皮薄了养料供应就会不足;人凭的是身体强壮长精神,体质衰弱就会百病缠身,无所作为。

【第32句】:【东庙里烧香,西庙里许愿】(惯)许愿:迷信的人祈求神佛保佑时许下某种酬谢。比喻到处许愿,求人帮助。 也作东庙里拜佛,西庙里烧香。 东庙里打斋,西寺里修供。 打斋:念经做法事。修供:向神佛敬献供品。

【第33句】:【踏着鼻子上脸】见“登鼻子上脸”。

【第34句】:【泥多佛大】(惯)佛像是用泥土塑的,泥土用得多,佛像就高大。比喻依附者众多,根基深厚。

【第35句】:【富从升合起,贫从不算来】(谚)合:一升等于十合。富裕是从一升一合积攒起来的,贫穷往往是因为过日子不会精打细算。指日常生活一要积累,二要算计。

【第36句】: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第37句】:【陛下.殿下、阁下】这三个词都是敬辞,“陛下”指皇帝,“殿下”指太子,“阁下”一般指宰相。这三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高帝纪下》,其中有“大王陛下”的说法。颜师古注引汉应劭的话:“若今称殿下、阁下、侍者、执事,皆此类也。” 古人的尊称有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不敢正视对方,因为对方地位太高。 陛下。见到皇帝,不能正视,只能站到台阶之下,更不能直接与皇帝说话,宝座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做陛,因此“陛下”代指皇帝,表示对皇帝的尊称。 殿下。见到太子或王子,也不能正视他们,只看他们的宫殿之下,因此,用“殿下”代指太子、王子,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阁下。见到宰相,也不敢正视,只能看到他的楼阁之下,于是称之为“阁下”。“阁下”可解释为在你的阁楼之下。到了明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机构——内阁。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才成为权力的中枢,内阁成员称为阁老。在这时,阁下又增加了一层意思,就是对内阁大臣的尊称。现在“阁下”多用于外交场合,如:首相阁下、大使阁下。 陛下、殿下、阁下是对他人的敬称,以自称的“在下”地位来衬托出他们的高贵地位。

【第38句】:【上坡路吃力,下坡路好走】(谚)比喻人进取向上艰难,消沉堕落却十分容易。

【第39句】:不怕怒目金刚,只怕眯眼菩萨。

【第40句】:【山恶人善】(谚)山势是险恶的,但居住在山里的人是善良的。比喻人的相貌虽然丑陋,心地却很和善。

【第41句】:【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 释义:难:与“男”谐音。意谓有钱能成为男子汉,没有钱就难于处世了。 例句:“家底子空了,我是去那里借债,想借十块钱来应付你们。哪晓得‘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借不到钱,我自然不敢回来。”

【第42句】:【打狗就不怕狗咬,杀猪就不怕猪叫】(谚)比喻既下决心揭发恶类,就不怕他们打击报复。

【第43句】:【狗不嫌家贫,人不嫌地薄】 释义:比喻人总是眷恋故土和家庭。 例句:人们常说:狗不嫌家贫,人不嫌地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

【第44句】:【滴水成河,积米成箩】 释义:比喻积少成多。 例句:滴水成河,积米成箩嘛。我这一点帮不了集体什么忙,但通过这个方式,可以使我和劳动保持联系呀。

【第45句】:【大水未到,先筑高堤】(谚)堤:堤岸,防水的建筑物。指在洪水到来之前,先把堤岸筑好。泛指做事必须提早作好准备。

【第46句】:【吞下秤砣——铁了心】见“吃了秤砣——铁了心”。

【第47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谚)从前发生过的事能够牢记不忘,便可作为以后行事的良好借鉴。指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总结经验,接受教训。

【第48句】:【有铁就能碾钉子】(谚)有了铁,就能打出钉子来。比喻具备了基本条件,事情就能成功。

【第49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俗语是指阴谋家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已为人们所共知。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从此,魏国大权旁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的手里。大臣中若有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会将其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对司马师兄弟的霸道行径极为不满,一直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继承了皇位。 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便做了大将军,他比司马师更为专横霸道。魏帝曹髦实在忍无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死,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诛杀他。”虽然没有杀死司马昭,反被司马昭所杀,但比当傀儡受气有志气得多。

【第50句】:【老妈儿坐飞机——抖起来】(歇)老妈儿:旧时称呼女佣人,又称老妈子。本指颤抖起来,转指因突然有了钱财或地位等而得意起来。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老婆儿坐飞机——抖起来。 老妇坐飞机——抖起来。

【第51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释义:廖化:三国时蜀国将军,武艺不太出众。三国后期,蜀国名将相继死亡,廖化就成了突出的人物。比喻当地没有出色人物或主事者,个别一般人物就担当了重任或出了名。 例句:“好比何来?”亭面糊学着乡里说书的人的口气。“好比无牛捉了马耕田:好比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第52句】:【扁担上睡觉——想得宽】(歇)本指想得宽阔,转指想得倒好,就是不能实现。

【第53句】:【棰楚之下,何求不得】(谚)棰楚:杖击鞭打。指靠严刑逼供可以使之屈打成招。

【第54句】:【皇上的旨,将军的令——一口说了算】(歇)旨:圣旨。指一人说了就算数。

【第55句】:【佛口说善言,毒蛇在心田】(惯)心田:人的内心世界。比喻口头上慈悲,心里却很歹毒。

【第56句】: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第57句】:【一言不实,百事皆虚】(谚)指说一句假话,其他事都会让人怀疑是不真实的。

【第58句】:【公鸡抱窝,母鸡打鸣】(惯)抱窝:孵小鸡。比喻男人做女人的事,女人做男人的事,作用颠倒了。

【第59句】:【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谚)三:泛指多。字如果辗转传抄多次,鱼字就会写成鲁字,虚字就会写成虎字。指汉字传抄的次数越多,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作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字三写,鱼成鲁,帝成虎。

【第60句】:【做文章】(惯)比喻抓住某件事借题发挥或在上面打主意。

【第61句】:【孙猴子钻到铁扇公主肚皮里——来个里头踢蹬】(歇)铁扇公主:《西游记》人物,又名罗刹女,牛魔王之妻,因儿子红孩儿曾被孙悟空降伏,怀恨在心。

【第62句】:【拣高枝儿飞】(惯)比喻巴结攀附有权势、有地位的人。

【第63句】:【踏人一脚,须防一拳】(谚)你踢了别人一脚,必须防着别人要打你一拳。指当你打击别人时,必须谨防别人向你报复。

【第64句】:【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歇)《西游记》中描写,猪八戒与孙悟空在万寿山五庄观偷了人参果,猪八戒性急,囫囵吞下,不知是什么味道。比喻一味贪食,不知道所吃东西的价值。也比喻完全不了解事物的奥妙。 也作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 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

【第65句】:【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释义:人多主意多,办法多,就像稻多出米多一样。 例句:有事要多和战士们商量,俗话说,“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战士们有战斗经验,有主意有办法,有了困难和大家商量,总可以解决的。

【第66句】:【五十步笑百步】(惯)两个士兵从战场败逃,退了五十步的讥笑另一个退了一百步的,说他没用。比喻与他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点,却讥笑他人。

【第67句】:【打哈哈】(惯)1指凑趣,逗笑。 2指对事情敷衍、应付。

【第68句】:【瓶内酾茶——浓者在后】(歇)酾(shi)茶:往杯子或碗里倒茶。 浓:浓重,浓烈。比喻好的、程度高的在后面。

【第69句】:【不三不四】称不正派、行为不端正的人为“不三不四”。显然,人们对三与四这两个数字有很大的好感。它源于古人对三和四的认识,古代,人们对三和四的解释有着特殊的意义。 据史料记载,古代将天看做“一”,将地看做“二”(水陆合计为二),“天地相加为三”。“三”不仅作为一个数,而且还作为事物整体象征,有的甚至把三看做事物的本源。由于三的这个特性,常把事物的约数用三来表示,如“三军”、“三思”等。汉字的构成也有一个特殊现象,三人成众、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土成真、三日成晶、三口成品,三火成焱,三牛成舞、三水成淼等,组成的新字都与本字有关,且字义更深刻。此外,还有许多名言、名剧与三有关,如“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光日月星”等。名剧有“三打”、“三气”、“三顾”、“三让”等。细细品味,其味无穷,含义深远。古人认为“天地相加成三”,“三”自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而对于四.则另有一番说法,谓之“周全”、“称心”。故古诗原以四式为主;西天如来佛旁必是“四大金刚”;《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四人为伍,西天取经;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古之文人操四世:琴、棋、书、画;汉字有四体:真、草、隶、篆;楷书有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频;唐初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北宋文坛有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至于其他方面,如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四方之类,举不胜举。纵观“四”,可以发现,人们把“四”视为吉祥,取“四”而呼之,成为习俗。 古代文化中的“三”与“四”,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结晶,“三”与“四”的用法,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誉。好与坏只差一个字——“不”,不好就是坏,不坏就是好(如这东西不赖),而形容行为不端的人为“不三不四”,大概就是这个缘由。

【第70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谚)苏杭:苏州和杭州。天上数天堂最美好,地上数苏杭最富饶。指苏州、杭州自古以来就是繁华富饶之地,简直就是人间的天堂。 也作上说天堂,下说苏杭。 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第71句】:【树高不能撑着天】 释义:比喻本领再大也有个限度。 例句:俗话说得好,树高不能撑着天。孙悟空本事大,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第72句】:【踩窝子】(惯)比喻探查底细。

【第73句】:【射冷箭】见“放冷箭”。

【第74句】:【半夜吃黄瓜——不知头尾】(歇)指不知道事情的底细或经过。 也作半夜吃黄瓜——摸不着头脑。 半夜摸黄瓜——不知头尾。

【第75句】:【戏有戏德,台有台规】(谚)戏剧演员要有艺德,台上表演要有台规。指戏剧表演一要有道德规范,二要有严格规程。

【第76句】:【六亲合一运】 释义:六亲:六种亲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杜预注:指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姻娅。亦泛指所有亲属。比喻亲属之间有相同的命运。 例句:俗语说得好:六亲合一运。那朱恩家事也颇长起。二人不时往来,情分胜如嫡亲。

【第77句】:【家人犯法,罪及家长】(谚)家里的下人触犯了法律,家长要受罪罚。指家长对子孙后代及佣人不但负有教养责任,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也作“家奴犯罪,罪坐家主”。

【第78句】:【大红袍】“大红袍”是一种茶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贵珍品,产于福建崇安东南的武夷山。这里方圆六十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 大红袍和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名品合称“四大名枞”。说起“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生了一种怪病,整天没有食欲,武夷山天心寺的老方丈听说之后,命人泡了一碗茶给他喝,病一下子就好了。后来秀才考中了状元,被御赐一件大红袍,招为东床驸马,专程来到武夷山谢恩。状元到了天心寺后,方丈引着他从天心岩南下,来到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棵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 老方丈说,当年你犯厌食症,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状元听了,先在石壁前摆下香烛贡品,对着三株树行了三叩九拜大礼。然后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御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 后来,人们就把三株树产的茶叶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上“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第79句】:【看着鱼儿下罩】 释义:比喻看准了再下手。 例句:小梅又安顿给崔骨碌:“听说张金龙常到你们这儿来,要是有机会,把这个铁杆汉奸—块儿抓住,那就更好了。反正看着鱼儿下罩,你瞧着办吧!”

【第80句】:【花枝叶下犹藏刺,人心怎保不怀毒】(谚)花的枝叶下还藏着刺,谁能保得住人没有毒害人的心思呢。 指人心莫测,要时时提防。

【第81句】:【管他三七二十一】见“不管三七二十一”。

【第82句】:【蚂蝗钉了鹭鸶飞】(惯)钉:同“叮”。鹭鸶:鸟,也叫白鹭,嘴直而尖,颈、足均长,飞翔时缩着颈,常在水边、泽地活动。比喻走到哪儿跟到哪儿,一步不离。

【第83句】:【对待失意人,别说得意事】(谚)面对事不遂心或者倒运的人,不要谈说称心如意的事。指说话要看对象,不要触及别人的痛处,惹人生厌。

【第84句】:【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 释义:指只要用心钻研,什么都能学会。 例句:俗话不是说吗:“不怕学不会,只怕不肯钻。”工夫到了,自然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啦。

【第85句】:【吃水莫忘源,烧柴莫忘山】 释义:比喻不忘别人的恩情,不忘本。 例句:亲人解放军,好多人是从东三省来的,几千里上万里,他们不是也有父母,也应该娶妻生子吗?人哪,吃水莫忘源,烧柴莫忘山。

【第86句】:【一日两,两日三】(惯)指日子一天天过去。也指日积月累。

【第87句】:【家无二主】(谚)指家庭不论大小,只能由一人主持家事。也泛指一个群体只能由一人做首领,不能乱当家。 也作“家无二主,国无二王”。

【第88句】:【吹牛皮】(惯)指说大话,夸海口。

【第89句】:【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见“好马不用鞭催”。

【第90句】:【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谚)坐着站着不劳动,山也能吃空,地也能吃塌。指只消费不生产,只支出没收入,产业再大也会耗尽。

【第91句】:【人怕丢脸,树怕剥皮】(谚)人要是丢失了脸面,就无法在人前立足;树要是被剥了皮,就断了根和梢的脉络,无法存活。指人活脸面,绝不可做丢脸面的事。 也作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怕伤面,树怕剥皮。

【第92句】:【紧火粥,慢火肉】(谚)熬粥要用快火,火慢了容易焦锅;炖肉要用慢火,火快了很难炖烂。指熬粥与炖肉,火力大小快慢各有不同。 也作“紧锅粥,慢锅肉”。

【第93句】:【春凳折了靠背儿——没的倚了】(歇)春凳:一种有靠背、宽而长的凳子。比喻失去了依靠或依仗的条件。

【第94句】:【外头吹牛,里头漏油】(惯)比喻内部问题已很严重,却还在外面吹牛皮说大话。

【第95句】:【猫养的狗不亲】 释义:谁生的孩子谁喜欢。 例句:她一点也不害羞地说:“……猫养的狗不亲!我坐娘家就要引我们铁蛋,他虽说九岁,生日迟,和八岁一样。……”

【第96句】:【庸医杀人】(谚)庸医:医术低劣的人。指庸医不研究药理,判不准病情,草草下药,不仅治不了病,反会使病情恶化。

【第97句】:【林冲打洪教头——后发制人】(歇)林冲:《水浒传》中人物,绰号豹子头,武艺高强,他在柴进庄上作客时,因洪教头再三挑战,被迫与之比武,他让洪教头先动手,然后利用对方破绽将其打倒在地。 指让对方先动手,然后加以反击,制服对方。

【第98句】:【千人千面,百人百性】(谚)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面孔,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性格。指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和人人都有和别人不同的相貌一样。 也作“干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第99句】: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17671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